【特訊】廉政公署查處多宗涉及不同保安服務公司的個案,佔比較高,涉及案件類型有詐騙、偽造文件騙取外勞名額、內部管理中的私賄,以及招投標中的問題等。廉政公署工作報告指,由於保安和清潔服務行業的人手需求較大,在疫情期間,更因通關不便出現了管理上的亂象,廉政公署期望以案整治行業的不正之風。
根據廉署工作報告公佈的案件摘要,其中2023年2月及11月,廉政公署先後偵破兩宗澳門某保安服務公司人員合謀詐騙政府的案件。涉案保安公司多名隊長指示屬下在澳門口岸當值的保安員,在同一上班時段,分別到政府不同部門簽到及簽退,他們並冒充處於休假、已離職或在其他口岸上班的保安員身份,在治安警察局及衛生局的簽到表上實施虛假簽到,導致兩局損失逾309萬元。涉案公司的管理人員在另一口岸為衛生局提供服務時,亦用類似手法作案,導致衛生局損失逾230萬元,有關人員涉嫌詐騙、偽造文件、電腦偽造罪,兩案已分別移送檢察院處理。
查處多宗公務員不實打咭
廉署亦查處多宗公務員不實打咭的案件,反映出公務員在廉潔自律、遵紀守法上仍有人心存僥倖,故有必要加強教育力度,提高公務員的道德和法律操守,各公共部門也應引以為戒,防微杜漸。
案件顯示,廉政公署於2022年8月接獲舉報,指某澳門海關站內的主管,安排寫字樓人員以複製的出勤咭為其打咭上班,涉嫌偽造打咭記錄。經深入調查後,證實2名海關站主管及某海關站辦事處另外5名關員曾私下持有複製的澳門海關工作證,彼等達成協議,以合謀方式持續集體偽造出勤記錄,包括上班時由最早返回海關站的人利用存放於辦事處內的「複製咭」為其他人代拍咭;又或者是由當中1人在下班時,利用「複製咭」為早已離開海關站的人拍咭,以便於澳門海關的電子考勤系統內營造有關人士正常出勤的數據記錄,而事實上相關關員並未返抵部門或早已離開。此外,彼等更藉分別負責製作、審核出勤記錄之職權,除了涉嫌互相包庇相關人士遲到、早退等沒有遵守勤謹義務及守時義務的違紀行為之外,還故意向相關部門提交載有彼等不實出勤記錄的考勤資料,營造有正常出勤的假象,影響其部門計算涉案人等的月薪酬金額,成功於涉案期間騙取增補性報酬合共超過13萬澳門元。
案件涉及分別擔任兩海關站主管的1名關務監督、1名關務督察,以及某海關站辦事處包括負責人在內的另外5名海關關員。上述7人涉嫌觸犯了《刑法典》所規定的公務員所實施之偽造罪和巨額詐騙罪。案件已於2023年7月完成偵查移送檢察院處理,並將有關情況通報澳門海關,以便其採取適當措施跟進,完善出勤管理及監督機制以堵塞漏洞。
另外,廉署亦查處有公司長達5年的外僱續聘申請,一直沒滿足聘請本地僱員最低人數要求,但仍獲勞工事務局批准續期。由於沒發現刑事違法,廉署案件歸檔,轉介勞工局跟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