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澳門學研究中心成立 《澳門學》 創刊號發行
2 年前
950

【特訊】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昨日正式成立,由該中心主辦的半年刊《澳門學》雜誌創刊號同場發行。澳科大表示,希望澳門學研究中心能夠成為海內外學者研究澳門歷史文化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學術平台,為「一國兩制」新實踐、大灣區建設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澳門學研究中心成立暨《澳門學》創刊號發行儀式於昨日下午3時假科大R座綜藝廳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舉行,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殷汝濤,教青局副局長丁少雄,文化局局長代表呂志鵬,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劉藝良,澳科大校監廖澤雲、副校長龐川、鄺應華,以及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澳門學》主編林廣志等嘉賓出席,逾百名科大師生到場參與。

龐川於活動上致辭表示,澳門學研究中心成立和《澳門學》雜誌發行,是澳科大人文社科領域學科建設、交叉學科融合發展和複合式人才培養的新舉措和新平台。澳門學是以文獻檔案、文化遺產為基礎,以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為對象,探尋和建構澳門文化價值和知識體系的綜合性、國際性學科。開展澳門學研究,對闡釋澳門歷史文化、社會形態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發展模式以及人類文明互鑒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澳門學探索「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形成、特徵和功能,關注澳門與祖國內地密不可分的歷史邏輯和文化淵源,對澳門加強國際聯繫、融入國家發展亦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希望澳門學研究中心能夠成為海內外學者研究澳門歷史文化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學術平台,為講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提供扎實的歷史知識和豐富的文化圖景,為「一國兩制」新實踐、大灣區建設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吳志良於致辭中表示,如何從文明對話出發,闡述澳門文化、澳門現象、澳門模式的內涵與特徵,建立獨特豐滿、嚴謹科學的解釋體系和學術範式,是澳門學面臨的重要課題。澳門學是構建本土知識和本土話語體系的載體,而本土知識和本土話語體系則是澳門學的核心內容與基本目標。澳門學研究應從澳門歷史發展的全域加以觀察,將澳門近五百年歷史變遷與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進程結合起來,真正認識澳門在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為「一國兩制」新實踐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提供基於全球視野和澳門實際的理論思考和政策建議。希望澳科大澳門學研究中心廣泛聯繫和團結海內外學者,在史料整理、理論探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扎實工作,多出成果,為澳門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林廣志於活動上介紹了澳門學研究中心與《澳門學》雜誌的籌備情況,指出此前澳門尚無澳門學研究的專門機構,不利於澳門學的學科建設與學術發展以及相關人才培養,亦不利於澳門學的國際交流與可持續發展。澳科大成立澳門學研究中心,是加強歷史學學科建設、推動澳門學研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該中心主辦的半年刊《澳門學》雜誌既是澳門學研究成果發表的國際平台,亦是培養澳門學青年學者的園地,其欄目「文明大視野」開展以澳門為樣態的關於中外文化互動相生乃至人類文明互動發展的討論;「澳門史新論」鼓勵基於新理論、新方法、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專題研究」秉承回歸以來學界注重專題史拓展的傳統,定期對某一專題進行縱深研究和集中呈現;「澳門學學人」則是學術史研究,評述和致敬長期以來從事澳門學研究的知名學者。

而於儀式之後,澳科大並同場舉行了澳門學學術講座,由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趙殿紅、科大講座教授湯開建、澳門鐘錶協會常會副會長亓昊楠以及澳門鐘錶博物館館長方榮毅擔任主講嘉賓,分別圍繞「自鳴鐘:從澳門到北京的時間之旅」、「利瑪竇入華與歐洲鐘錶傳入中國」、「故宮博物院館藏古鐘錶及其修復」、「當代澳門古鐘錶收藏與展示」等主題發表專題演講。